2022-11-15 10:26:36 信息編號:K62228 瀏覽次數:1164
7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推廣污水處理廠下沉。
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再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提出因地制宜推廣污水處理廠下沉。
國家發改委如此“高頻聚焦”污水處理廠下沉,釋放了兩個關鍵信號:
一是地下式污水廠一定是大中型城市相關設施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是地下式污水廠的推廣建設應充分結合地區實際需求發展,避免盲目跟風,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
01
我國地下式污水廠發展現狀
傳統的污水處理廠主要采用地上式建設,占地面積較大,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產生的臭氣、噪聲對周圍居民生活的影響較大。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環境要求的提高,已建污水廠周邊被居住區逐漸“包圍”。城市污水收集量與處理設施容量不足矛盾,然而城市化讓城市土地成為稀缺資源。
為應對日益稀缺的城市土地資源及滿足不斷提高的生態環境需求,污水處理廠建設開始尋求“向下”發展。用地集約、廠區景觀好、對周邊環境影響小的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正在逐漸成為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的新趨勢和新需求,近年來逐漸在各地興起。
與傳統地上式污水廠相比,地下式污水廠是突破稀缺性土地資源的內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優勢明顯。
占地小、土地利用率高: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采用箱式構筑物、集約化布置,較地面式可大大減少占地,提升周邊土地利用率。根據調研數據,地上污水廠占地指標一般為0.8~1 m2/m3,而地下式污水廠占地指標為小于0.5 m2/m3,用地可節省37%以上。例如,京溪地下污水廠單位水量占地指標為0.18m2/m3,單位占地僅為傳統地上式的1/5。
環境、噪音污染幾乎消除:廠區生產構筑物全封閉管理,主要產噪設備均處于地下封閉箱體。地面空氣、噪音、景觀環境改善,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地面景觀好,提高區域價值:箱體頂部進行覆土綠化,與公共空間形成良好的融合,除了實現環境的和諧統一,也通過加強人的互動性,提高了區域的開發價值。
出水相對穩定:箱體下沉并封閉,水溫比較恒定,惡劣天氣的影響較小可有效保證出水水質的相對穩定。
國外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開始得較早,芬蘭1932年就開始建造地下式污水處理廠,20世紀70、80年代開始,瑞典、挪威、法國、荷蘭、日本、韓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地區開始陸續建設地下式污水處理廠。
目前,世界上10多個國家穩定運行的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有200余座。其中,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始建于1941年的Henrinksdal污水處理廠建設在巖洞內,是世界上第一座現代化的巖石污水處理廠,是全球最大的MBR工藝污水處理廠;法國比較有代表性的污水處理廠建在馬賽市中心,地面是有名的足球廠。
我國地下污水處理廠起步晚,但是發展比較快,從2010年開始“下地”目前已有建成/在建地下式污水處理廠200多個,占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總數的5.7%左右,分布于全國27個省、直轄市,其中廣東省、四川省、貴州省數量居前三。我國首座設計、建設的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是深圳布吉污水處理廠,首座建成通水的是廣州京溪污水處理廠。
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主要建設形式包括:
半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即將水池埋入地下,操作層和景觀層露出地面。這種建設形式挖深較小,建設成本較小,不存在消防問題,但是占地面積仍然較大,同時對除臭和降噪的要求較高。代表性的半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如深圳福田污水處理廠、天津市東郊污水處理廠等。
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即污水處理構筑物全部位于地下操作間,設備檢修通道也全部位于地下。這種建設形式地面開發效果好、景觀好,整體密閉性好,對周圍環境影響小,但是整體來說施工難度和施工成本較高,交通、消防、通風、照明等要求高。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會是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主流建設形式,與環境融合程度較好,與城市公園、運動場、城市綜合體、商場、辦公等公共空間形成有機結合。與地面景觀、公園融合,例如深圳布吉污水處理廠、合肥清溪污水處理廠等。貴州三橋污水處理廠地下為污水處理廠,地面為公交樞紐站;北京方莊污水處理廠地下為污水處理廠+公共停車場+水環境科技館,地面為生態公園,地上為大型綜合商場+行政辦公樓+文化創意園+都市農業;日本東京有明污水處理廠上部為體育場;貴醫污水處理廠醫療教育、綜合商業、城市文化公園、城市居住、污水處理五大板塊為一體,地下-4~-5層為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
02
地下式污水廠“遍地開花”,是跟風還是城市需要?
截至“十三五”末,全國已建在建的地埋式污水廠近200余座。2022年更是“遍地開花”——
“河南省首座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主體完工”
“湖北首個全埋式地下再生水廠主體結構封頂”
“上海首座全地下MBR污水處理廠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江蘇省處理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進展順利 ”
“浙江省最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復工”
“山東首個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BOT項目即將落戶濟南”
“西北最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正式通水”
......
對于地下式污水廠的推廣與應用,一些行業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鋒認為,并不是所有水廠建地下污水處理廠都是合理的,要圍繞幾個要素進行評估,如果它是正價值的,那就一定要建。
侯鋒對于“是否要建設地下污水處理廠”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標準:是否符合環境友好型、土地節約型和資源回用型的要求。
桑德集團前執董張景志認為,很多時候選擇將污水處理廠建在地下是無奈之舉,由于征地等問題,不得不選擇建在地下,因此不宜于大面積推廣。
關于地下污水廠的建設運營成本,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其要高于地上污水處理廠很多——
如果單從水務企業角度考慮,地下污水處理廠并非首選。
北控水務常務副總裁李力曾說,我認為地下污水處理廠確實是環境友好型,但還談不上資源節約型。
碧水源總經理戴日成曾為大家算了一筆賬?!耙话銇碚f,地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費用在噸水2000元左右,地下約4000元,造價可以說是翻番。有些地區由于地質條件差,造價還會更高一些?!?
在運行成本方面,戴日成表示,以昆明第九污水處理廠為例,“目前常規污水處理廠采用BOT模式,出水達一級A的價格約為1.2元/噸,而我們在山西省太原市晉陽32萬噸處理規模的全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報價約1.5元,也就比地上的報價高0.3元?!?
03
“跟風式”地下污水廠:既不環保也不低碳!
同樣是面對著城市用地緊張、人口密度高的難題,為什么經濟更加發達的歐美、日本等國卻對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愛答不理”?
對此,北京建筑大學環能學院郝曉地教授、于文波、王向陽等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評價》中,分別從基建投資、環境影響、生態效益三方面進行了非??陀^的解釋:
1、從基建投資來看
建設階段:因地下污水處理廠縱向空間設計布局,額外增加了開挖基坑與建設大型地下框架結構的要求,所以所需建材與能耗遠高于地上污水處理廠(建造費用約為地上污水處理廠的1.31倍)。
運行階段:地下污水處理廠出水以及剩余污泥需要從地下提升至地表排放或處理,使污水處理的單位能耗升高。
同時,地下污水處理廠額外增添的照明與通風設備也相應增加了處理能耗。
拆除階段:由于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階段投入較大工程量,拆除階段所需工程量也相應增大——巨大基坑需要掩埋填平,導致建筑垃圾量增加,亦使施工能耗相應增加。
可見,無論在哪個階段,地下污水處理廠都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不利于資金籌措、周轉與回報(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全生命周期總成本要比地上污水處理廠高出22.8%。
2、從環境影響來看
同種工藝(MBR)、同等處理規模(10萬m3/d)以及同樣進出水水質要求的污水處理廠采用新型的地下式建設模式和傳統的地上式建設模式,全生命周期環境綜合影響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地下式建設模式使得污水處理廠的環境綜合影響指標上升3.0%,雖然漲幅不大,但從整個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總量來看,其增加的環境影響值相當巨大。
如全球溫室效應潛能生命周期內增加 2.20E+07kgCO2-eq,大氣酸化潛能增加3.07E+05kg SO2-eq。
可見,為了獲得社會效益(花園式設計、地上公園),而對環境又繼續增大巨大的負擔,這種做法顯然是十分“短視”的。
3、從生態效益來看
雖然有研究數據顯示,地下污水廠的地表園林景觀產生的生態效益約為地上污水廠的1.75倍。
但與基建投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相比,生態效益顯然遠無法實現“效益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地下污水廠的地面景觀罕有向公眾開放,其真實功能也就相當于一塊綠地的價值,并不能在上面開發房地產。
此外,針對“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可以升值其周邊的房地產價格”的觀點,文章也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這只不過是對地下污水處理廠“眼不見為凈”的淺顯認識。
地上污水處理廠目前也可以在外觀設計上有所升級調整,也可以通過加蓋封閉方式收集尾氣并凈化排放,對周圍居民并沒有太大的嗅覺影響。
總結
總之,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既不環保,也不低碳。不到萬不得已,切勿盲目興建。
在污水廠建設占地要求和城市發展矛盾日漸加深的今天,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并非是所有國家、城市的最優解。
因此,如國家發改委所提,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應該因地制宜!
免責聲明: 凡注明來源本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023-03-07 11:24
2023-03-07 11:23
2023-03-06 20:55
2023-03-06 20:39
2022-11-15 10:28
2022-11-15 10:28
2022-11-15 10:26
2022-11-04 10:28